在困难面前,他没有退缩,只要一有时间就看各种参考资料,去图书馆翻阅书籍,与同学讨论,与授课老师、书院导师交流。
海哥说,兄弟俩在奥运村的邻居是来自芬兰和乌克兰的运动员,彼此因经常见面交流而成为了朋友,兄弟俩还曾在赛场边为他们的新朋友们加油助威。制图:实习编辑:王风范责任编辑:李斯嘉。
他坦言,在成为冬奥运志愿者之前,自己对冰雪运动并不是特别了解,但在亲眼目睹世界顶尖运动员的现场比赛后,他爱上了冰雪运动这朵高岭之花,尤其是自由式滑雪的潇洒和花样滑冰的优美让他深陷其中。来中国、来复旦是正确的决定在完成了半个月多月的志愿者工作后,伟亚和海哥很快将在完成隔离后返回复旦继续上课。然而,就在一切似乎都准备就绪的时候,他们的团队中有志愿者临时无法来中国工作。你的挂带所承载的不是某一个时刻的回忆,而是整个奥运的回忆。我们进驻的第一周真的非常紧张忙碌,我们团队的运动员每天要训练2-3次,我们既要做翻译,也要做一些事务协调工作
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促进处处长王彤称赞微电影创意好、内容好、形式好,医疗界与艺术界强强联合,携手护佑人民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据华山医院党委副书记伍蓉介绍,为了更好地推动健康促进工作,近年来,医院不断完成顶层设计,整合院内外资源,科学打造健康科普管理模式,尤其注重以党建引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营造健康科普工作的文化氛围、培养、打造科普人才队伍,鼓励和引导全院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健康促进工作。而新设备在病毒转运培养基中浓度降至约0.02拷贝/微升时仍可以检测到病毒。
简单而言,其工作原理就是将通过识别和转化,将检测中的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检测结果可直接从电学响应中读出,不需要复杂操作,在4分钟内就可以检测到新冠病毒。即,晶体管中有电信号反应,则样本呈新冠阳性。在他看来,科学研究就是要经历起时间的考验。
一旦开发成功,这种检测设备可以方便携带,实现在机场、诊所和当地急诊室,甚至在家中完成现场测试。(a)微/纳米机电系统示意图。
(b)分子机电系统示意图。研究成果不能只停留在学术论文层面,进一步应用于产品的技术才有意义。从鼻咽拭子采样结束到可以在手机上查看核酸报告,至少需要等待2-4小时。发现问题,不断优化,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取得更好的结果。
所有临床样本加热释放核酸,然后直接进行测试,无需核酸提取或扩增。他在以往就有过和物理、电子相关学科交叉研究的经历,比如,我的学科背景是化学,但是现实中面临的问题不能只是一个简单的化学问题,可能和多个学科相关。研究的内容涵盖物理、电子、材料、生物、医学等多个学科。自2020年开展研究以来,团队先后在《纳米快报》(Nano Letters)、《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发表多篇相关文章。
除新冠病毒检测外,该技术还有可能对其他疾病进行快速的精确诊断,不再需要通常意义上,花费数小时或数天才能完成的目标物纯化、扩增或培养。在这项研究中,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分子材料与器件实验室刘云圻院士为实验的开展与测试提供了指导
由国际卓越中心署名的论文,作者来自多个不同的学科领域,越来越体现出多学科交叉团队的特色。国际卓越中心还积极参与双循环经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方面绿色发展工作,将科研成果积极融入社会治理之中。
复旦国际卓越中心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大气攻关工作,共同为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努力奋斗。国际卓越中心积极组织和参与国际国内高端论坛与研讨会,推动前沿学科的发展,提高中心的显示度与知名度,加强了与国际组织之间的交流合作。国际卓越中心怎样冲出大气层,又接地气?复旦大学IRDR国际卓越中心授牌和启动仪式天、地、人之间的对话,多项科研成果冲出大气层又接地气随着气候变暖,或许大家都有感受,我们穿非常厚实的冬装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在研讨的基础上,由张人禾院士领衔,联合多个国际组织及机构专家发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威胁,推进人类健康安全共同体建设倡议》(Zhang, R., Tang, X., Liu, J. et al. From concept to action: a united, holistic and One Health approach to respond to the climate change crisis.Infect Dis Poverty 11, 17 (2022). https://doi.org/10.1186/s40249-022-00941-9)。复旦大学国际卓越中心副主任陈建民、阚海东上个月收到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的一封感谢信,信中对以他们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充分发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讲奉献、顾大局,埋头苦干、集智攻关,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推进大气攻关工作顺利开展作出重要贡献表达了感谢。2021年12月22日,汤绪教授为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主办的2021防灾减灾千场科普讲座公益活动作收官讲座,主题为敬畏自然法则 提升预警防范——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的国际合作,在线观众达到46万人次。
复旦大学国际卓越中心秘书处国际合作主管欧阳慧灵说。WHO《2021全球空气质量指南》面临着新冠疫情的重大考验,国际卓越中心积极参与世界气象组织(WMO)和WHO特别专家组开展的气象和空气质量(MAQ)因子对COVID-19流行影响评估科学报告。
复旦大学是该项目的唯一中方参与单位,将助力中国与欧盟政府间科技合作计划的实施。在该成果的基础上,国际卓越中心团队参与WHO《2021全球空气质量指南》的编制,并与MAP-AQ亚洲区域办公室于11月30日联合召开《空气质量与健康学术研讨会》。
在他看来,在地表的复旦大学国际卓越中心的科研聚焦大气层,各方面科研成果却有冲出大气层的影响力。这些成果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是天、地、人之间的对话,具有接地气的重要意义。
由点到面开展国际合作,大科学计划构想未来可期作为IRDR在中国大陆设立的首个卓越中心,复旦大学国际卓越中心海纳百川,致力于建设国际合作网络。日前,汤加海底火山爆发牵动着全球民众的心,对大气环境、气候变化的影响引发广泛关注,与人类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由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牵头,公共卫生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大数据学院、发展研究院等院系参与联合共建,5家院系在5个方向的研究计划开展跨学科研究的深入交流。多学科交叉融合还促进了人才队伍的壮大,复旦国际卓越中心依托单位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为14名教授级高端人才颁发了双聘证书。
冈特介绍气候变化-大气环境-脑健康相关研究设想近期,由冈特·舒曼领衔申请的欧盟地平线项目 environMENTAL(探究环境与全球脑健康的关系)获批(经费高达近1千万欧元)。一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复旦院系与国际卓越中心彼此吸引,双向奔赴。
制图:实习编辑:王风范责任编辑:李斯嘉。该报告包括中国学者的论文35篇,复旦学者的论文占8篇。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去年全职引进的海外人才冈特·舒曼(Gunter Schumann)研究揭示出城市化进程与青少年的大脑结构及精神健康之间存在特异性关联,作为复旦国际卓越中心特聘的国际一流专家,他将沿着气候变化与环境液化对脑健康和精神疾病的影响的研究方向开拓创新。未来,复旦大学国际卓越中心将依托其一流的国际合作网络与专家团队,大力推进在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领域相关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开展与实施,推出《气候变化-大气环境-健康全因图谱报告2022》。
依托于复旦大学强大的国际合作网络,国际卓越中心积极组织并参与复旦大学与国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实施大科学计划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对于我国增强科技创新实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具有积极深远意义。在一个略感阴冷的降温天,复旦大学IRDR国际卓越中心执行主任、联合国特别机构世界气象组织天气与减灾服务司前司长汤绪从日常生活切入,讲述了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通过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系主任、国际卓越中心主任张人禾负责的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伙伴项目《气候变化-大气环境-健康全因图谱国际合作研究》,进一步加强了与德国、美国、法国的院校、研究所及国际组织的跨学科合作研究,为复旦大学国际合作注入了新鲜的元素与活力。
国际卓越中心成员展开跨学科讨论通过国际卓越中心的平台,引导大家延伸本学科的边界,逐步向学科之间相互结合的部分靠近,研究之间互相有补充,互相有启发。该研究发现,颗粒物短期暴露与居民总死亡、心血管及呼吸系统死亡风险存在显著关联,暴露反应曲线呈近乎线性增加且不存在明显阈值,这为世界卫生组织(WHO)修订空气质量标准,发布新的空气质量指南AQGs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IRDR迄今共设立了18个国际卓越中心,分布在全球各地,复旦大学IRDR国际卓越中心作为中国大陆首家,深入参与IRDR主导编制的面向2030年及未来的《全球灾害风险研究议程》(A Framework for Global Science in support of Risk-inform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lanetary Health),于2021年6月出席以致力风险科学,推动发展安全——IRDR十年之路为主题的IRDR2021大会,并受邀作卓越中心工作报告。然而不同学科领域间的学者,彼此或许素未谋面,抑或有所耳闻,可能有一些疑问:他是哪个院系的老师?她的研究方向是什么?作为IRDR国际卓越中心体系下唯一的跨气候变化应对、大气环境灾害风险响应、公共卫生治理等诸多领域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跨)专业中心,复旦大学国际卓越中心自成立伊始,便致力于建设跨学科研究的创新研究团队。
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科学支撑,贡献复旦力量。由国际卓越中心牵头,复旦学者在报告撰写中作出了贡献。